1997年12月11日,由国际组织于京都签定条约《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简单地说就是国家许可的碳排放量。国家(各省市)根据排放配额总量、预留配额的数量、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向当地各企业分发碳排放配额。配额分配在初期将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慢慢地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碳排放交易:市场初期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排放配额交易: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用完碳排放配额,则可以出售;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购买碳排放配额,购买途径有两种:一是从没有用完配额的企业手中购买;二是后期可向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有偿申请该地方配额总量发放后剩余部分。
·自愿减排量交易:重点排放单位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
钢铁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主要的源头之一,每年的碳排放量约为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其也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重点参与行业。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条件基本成熟,将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必然也是必要的,纳入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大致体现在短期产量减少与成本的增加:
根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 钢铁生产》的核算边界来看,钢铁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生产工序中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净购入使用电力排放、净购入使用热力排放等,重点排放单位在履行年度碳配额清缴过程中可以降低自身生产量的方式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中钢协提出的到2030年钢铁行业较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降低15%的目标来计算,理论每年降碳比例为1.5%,假设某企业年产量为500万吨,按照1.9tCO2/吨钢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来计算,则该企业理论上年度需减少产量7.5万吨。
·环保成本:履约成本压力将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体现在生产环节节能降碳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成本、培养和储备既懂工艺流程又熟悉碳市场政策的专业人才的管理成本。据调研了解,企业在建设绿色低能工厂过程中的环保成本约100元/吨,以年产能500万吨的企业来计算,该企业的环保成本约增加5亿元。
·碳权成本:重点排放单位如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自身降碳足额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可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出售的碳排放配额用于清缴。假设年产能为500万吨的钢厂其3%的碳权需从市场购买,以2024年10月9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收盘价格成交101.1元/吨计算,其年度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约为2900万元。
根据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披露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中获知,长流程工艺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为1.9tCO2/吨钢产品;短流程电炉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的消耗,电炉炼钢二氧化碳综合排放量在0.45tCO2/吨钢产品。故长远来看,以电弧炉为代表的短流程钢厂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
邯钢废气回收联合循环发电项目通过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建成循环发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满足邯钢年用电的36%。此项目于2007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和EB批准,买家是瑞典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协议,到2012年,邯钢通过向该公司出售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共可获约2亿元纯收益。
2010年,济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DM项目二氧化碳核证减排指标获得联合国签发,累计获得收益2300万欧元。并完成了120平方米烧结机混合料高效预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增产10%、降耗5%。全年利用余热余能发电28.5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160余万吨。
2014年,宝钢股份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挂牌出售总量1万吨的碳排放权,获得一笔收益,年新增节能量10.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
2024年9月10日,首钢股份发布公告,首钢迁钢与多家受让方签署《碳排放权交易协议转让合同》,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共计转让总量148.7169万吨,转让均价96.00元/吨(含税),转让价款1.4277亿元。本次转让完成后,预计影响公司利润约1亿~1.2亿元。
碳排放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具体实施上,管理办法体现了“中央统一制定标准和方案、地方负责具体实施而拥有一定灵活性”的思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阶段、历史排放情况、市场调节需要等因素,国家制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发放碳排放配额。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碳价呈现略有波动、稳步上扬的态势。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综合价格收盘价在50—82元/吨之间波动。在第三个履约周期(2023-2024年度),收盘价突破百元后,较启动时48元/吨的价格上涨一倍多。而近期碳交易价格则站稳了100元/吨的重要关口。
从长期趋势来看,随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预期升温,以及免费碳配额逐步收紧和碳监管政策趋严,碳价将得到有力支撑,全国碳市场的价格整体将呈上涨趋势。
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短期可能会增加企业履约成本,但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将促使钢铁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工艺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也将使去产能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钢铁行业的减排也要依托产业特点,考虑经济增长与减产减污协同的各类措施效果基础上,合理设置阶段目标,高效利用碳排放配额交易这种市场调控机制,实现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此过程中也将带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手机站二维码